破纪录了!成都今年繁育成活27只大熊猫幼仔 萌萌哒
2016-09-30 09:34:40 来源:眉山全搜索综合 编辑:admin_lf 评论:0 点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萌萌的大熊猫幼仔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和大熊猫幼仔在一起
长期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专家团队长期致力于大熊猫繁殖、遗传和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野化放归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取得各级科研成果70余项和多项发明专利,原创性地解决了大熊猫保护领域的多项世界性难题,为推动全球圈养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公认为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技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单位。
201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27只(其中,国内23只,国外4只),创造了自建立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熊猫基地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熊猫种群已发展至176只。目前成为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开展大熊猫迁地保护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保险单”或“诺亚方舟”种群),避免大熊猫物种灭绝。同时,为下一步野外种群的重建或复壮提供备用的种质资源。大熊猫圈养种群的稳定与增长,是大熊猫保护事业进入成熟发展期的显著标志,也为大熊猫野化与放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类实现保护大熊猫的最终目标——让大熊猫“回家”,奠定了坚实的“生力军”基础。
科研技术领先
引领大熊猫保护事业
依靠科技进步来增加圈养大熊猫种群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最大特点,这也使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始终处于领先水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大熊猫保护世界性难题,引领了圈养大熊猫保护事业的技术进步。
回顾成都大熊猫繁育历史,1980年成都动物园熊猫馆(基地前身)首次使用颗粒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取得成功;1990年发明了双胞胎育幼技术,使大熊猫幼仔成活率从30%提高到70%,该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大熊猫“配种难”“幼崽成活难”等技术难题,为成功繁育大熊猫、促进种群数量增长奠定了基础。然而,大熊猫“繁殖效率低下、种群遗传管理落后、健康问题突出”三大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却迟迟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导致圈养种群长期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仅1.04%(1987-2000年),仅15.5%的野生个体留下后代;种群质量差,难以实施有效的种群管理措施。
进入21世纪后,熊猫基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秉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和创新。经过13年研究,终于在繁殖技术、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繁殖技术方面:发现了大熊猫排卵新规律,建立了大熊猫适时配种新技术体系,创新性地解决了大熊猫适时配种问题。
在遗传管理方面:开发了新的微卫星标记,发明了一种大熊猫亲子鉴定试剂盒,解决了大熊猫亲子鉴定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实施有效的种群遗传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健康饲养技术方面:创建了“高竹类低精料”的科学饲养方式,解决了严重危害大熊猫健康的“营养不良综合征”以及“粘液便”高发的健康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多个严重危害大熊猫健康的疾病预防与控制问题等。
13年来,成都大熊猫种群年均增长率高达11.14%,且未发生近亲繁殖。为推动我国大熊猫迁地保护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以动物为本
科学饲养
大熊猫的科学饲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野生动物自然习性原则基础上的。熊猫基地专家、饲养员等一线科技饲养和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在大熊猫摄食结构、环境富化、科学育幼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一是确立了竹类为主、精饲料为辅的饲养原则;二是尊重大熊猫天然行为习性;三是确保幼仔对母乳特别是初乳的充足摄入,延长大熊猫母带仔时间等科学饲养方法,不断提高了大熊猫的健康。
据大熊猫繁殖育幼专家、熊猫基地动物管理部部长黄祥明介绍,大熊猫在野生条件下,大熊猫主要以竹类为主,偶尔食用动物尸体和植物,在大熊猫的摄食结构中,竹类的比例高达99%。根据野生大熊猫这一习性并结合圈养情况,熊猫基地常年为大熊猫提供新鲜、可口的天然竹类与竹笋。其次,通过大量增加大熊猫活动场地植物种类,设置供大熊猫攀爬的栖架、水池及其他富化设施,加上隐蔽度不一的高大乔木和灌丛,使大熊猫生活在由稀疏乔木和其间的灌木、竹林构成的仿原生态环境中,让人工圈养大熊猫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同时,在大熊猫育幼中坚持母兽育幼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确保幼仔对母乳特别是初乳的充足摄入,使其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和身心健康。
完善疫病防控体系
保障大熊猫健康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历来重视大熊猫疫病防控工作。近年来,根据大、小熊猫的发病特点和研究现状、结合动物在各个不同年龄和生理时期的生物学特点,熊猫基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圈养大熊猫的疫病防控体系,使得成都圈养大熊猫种群健康状况达到历史最佳,为大熊猫的繁殖提供了医疗、健康保障。
熊猫基地目前的种群建立对我国大熊猫保护和终极放归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众所周知,世界许多野生动物在历史上曾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在自然界占有大片连续的栖息地,大熊猫也一样。然而,由于地质、气候变化等因素以及历史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并被隔离成若干孤立种群。对孤立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来说,完全依靠栖息地保护和控制人为捕杀等就地保护措施可能并不足以保证其长期续存,或仅能延缓种群灭绝的步伐而已。
为此,为了大熊猫的生存,必须探索出其他更为有效的保护方法:通过移地以维持野生种群的长期续存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上的一种重要手段。放归是移地的一种主要方式。放归的动物既可来自野外,也可以是在圈养环境下人工饲养繁殖的个体。就后一情况而言,圈养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际上构成了沟通圈养与野生种群的一个桥梁。
大熊猫圈养繁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自我维持的圈养种群,最终目标则是将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的初期是逐步降低对野生种群依赖程度的过程,一旦达到能自我维持的阶段也就脱离了对野生种群的依赖,就有能力提供圈养个体放归野外以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实现野生种群与圈养种群互动的良性局面。
今年成都大熊猫繁育
成绩喜人
▶5月29日,海归大熊猫“梅浜”喜获一只雌性大熊猫宝宝,“小梅浜”的降临再次壮大了“浜家族”,同时也成为“浜家族”孙子辈的大姐;
▶6月20日,大熊猫“雅莉”顺利诞下一对雌性大熊猫双胞胎幼仔,这对“姐妹花”成为今年全球首对新生大熊猫双胞胎;
▶6月23日、6月27日、6月29日,大熊猫“星雅”“绩丽”“圆圆”连续7日内先后分别顺利产下大熊猫双胞胎,三对双胞胎幼仔的诞生,使得“科比”奥运家族不断壮大;
▶7月1日、7月14日,大熊猫“奇缘”“奇福”先后顺利产下一对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它们是熊猫基地今年出生的第5、第6对大熊猫双胞胎;
▶8月5日,大熊猫“大双”顺利产下一只雄性大熊猫幼仔;
▶8月9日、8月12日,大熊猫“成功”“娅星”先后顺利产下一对龙凤胎幼仔,为熊猫基地今年出生的第7、第8对双胞胎幼仔;
▶8月15日,大熊猫“大娇”成功产下一只雄性大熊猫幼仔;
▶8月19日,大熊猫“成绩”成功产下一只重达205克的雄性大熊猫幼仔,成为媒体追捧的“超重小子”;
▶8月30日,旅居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的大熊猫“花嘴巴”成功产下一雌性大熊猫宝宝,这只幼仔成为成都2016年首只在海外出生的大熊猫;
▶9月3日,旅居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的大熊猫“伦伦”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为2016年美国境内出生的首对大熊猫双胞胎宝宝,也是熊猫基地今年出生的第9对双胞胎幼仔;
▶9月18日,旅居日本和歌山县白浜动物园的大熊猫“良浜”成功产下一只大熊猫宝宝。
文图由熊猫基地提供
上一篇:彭山组织开展“法润天府•法治文艺进万家”宣传活动
下一篇:国庆人少景美花钱少?这逆天要求,只有这能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