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来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感受书籍的魅力
2023-04-23 14:57:23 来源:眉山发布 编辑:admin_zjx 评论:0 点击: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宋代读书风气浓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皆尚读书。苏轼自幼博览群书,老不废卷,可谓是宋人读书风气的一个重要缩影。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论述,感受书籍的魅力。
01
【求无不获】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熙宁九年(1076),苏轼应友人李常(字公择)之约做此记。李常是黄庭坚舅父,少时曾在江西庐山的白石庵读书多年。中进士后,将其藏书九千余卷留于僧舍,供人阅览。
珠玉珍宝可悦人耳目,但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之物适于实用,但是用过则会败坏,索取则会穷尽。只有书,既悦人耳目,又适于实用,且用之不弊,取之不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求则必有所收获。
△眉山东坡书院阅读空间
02
【倦客得憩】
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观书的喜悦,犹如匆匆行路的倦客,中途偶遇一溪清流,可暂得休憩与洗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你我皆为人生匆匆过客,让身心“暂憩得一漱”,又何乐而不为?
03
【读书通神】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唯有多读书,开阔心胸与眼界,下笔时则如有神助。“读书多则能撰文。”(苏轼《陈隋好乐》)“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苏轼《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苏轼在《记欧阳公论文》中记载,孙觉(字莘老)曾向欧阳修请教作文之法。欧阳修回答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勤读书而多写作,文章自然就工整了。苏轼说此语“故尤有味。”
04
【腹有诗书气自华】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读书多,学识丰富,见识广博,即使身穿粗缯大布亦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
05
【致君尧舜】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书读万卷,胸中则装满文韬武略,“致君尧舜”“治国安邦”亦非难事。
06
【文书引睡】
忘怀杯酒逢人共,引睡文书信手翻。
——苏轼《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
观书能治疗失眠。白居易也有类似之语。“卧枕一卷书,起尝一杯酒。书将引昏睡,酒用扶衰朽。”(白居易《隐几赠客》)宋人黄彻对两位前辈观点极其赞同,“白云:‘趁凉行绕竹,引睡卧观书。’坡:‘引睡文书信手翻。’书引睡魔,诚人人所同也。”(宋·黄彻《䂬溪诗话·书引睡魔人人同》)文人多思,常有失眠,信手翻书,可引“睡魔”。“人人所同”,可见以书引睡深得文人赞同。
07
【取读疗疾】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苏轼身体不适,则读陶诗,且只读一篇则罢,惟恐读尽后无以为继。苏轼贬谪岭南,更是与陶诗柳文日以为伴,作为其精神慰藉之良方。“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苏轼《与程全父十二首》)将陶渊明、柳宗元诗文集视作南迁“二友”,并追和全部陶诗。
对于不读书的弊端,苏轼也有精彩的论述。
我今废学如寒竽,久不吹之涩欲无。
——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
“寒竽”,久不吹奏之竽。“涩欲无”,不通畅而吹不成声。“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苏辙《藏书室记》)不读书,废学犹如久不吹奏的竽,奏不成曲。
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苏轼《记黄鲁直语》
三日不读书,则胸中无义理,面目可憎,言之无味。则所谓:“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书不读,你都无法和人聊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东坡一杯茶” 向世界讲述东坡文化,焕发更多精彩
下一篇:“五一”哪里去?东坡“一杯茶”,浓香四溢欢迎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