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柳江法庭的那些日子》,主创人员讲诉背后的故事
2014-02-28 09:58:23 来源: 编辑:admin_yl 评论:0 点击:
2月13日,《我在柳江法庭的那些日子》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作品参加全国法院系统首届十佳微电影评选,成功荣获全国“十佳”——
本土微电影 镜头首次对准“眉山法官”
剧中场景。
剧照。
本报记者 李建华
最近,“管德宽”在眉山火了!这个人,是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十佳微电影《我在柳江法庭的那些日子》里的主人公。
“基层法官很可爱,纯朴。”‘管德宽’太逗了,不像法官。”2013年12月23日,这部成本约3000元的微电影与观众见面,没想到网络上一片叫好声,短短一个月,网络点击率已过百万。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的评价:该片主题突出鲜明,文化品位很高,内容反映社会关注热点,充分体现了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怎样的一部微电影,让专家和网友如此青睐?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团队。
【特色】
人物有原型
法官们首次触电“演自己”
电影里,下派到基层锻炼的高材生“张扬”一见到柳江法庭庭长“管德宽”,印象中法官威严庄重的形象瞬间倒塌,眼前的“庭长”是一个穿着破球鞋、抽着旱烟在扫地的“大老粗”。
这部名为《我在柳江法庭的那些日子》的微电影,讲述了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时代背景下,一群可敬可爱的人民法官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彩人生。可是,作为一部励志题材主旋律电影,主人公的“出场亮相”似乎更有保姆的派头。
“一开始我也很担忧,这能和公正严肃的法官形象挂钩吗?这样拍,是不是毁了眉山法官的形象?”作为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市法院青年干警唐寅书有着自己的想法,“任何一个人物贴上完美的标签后,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我这部剧的主人公,形象不那么‘高大全’,却更贴近真实生活。”
“说实话,‘管德宽’其实就是我们眉山基层法官原本的样子。”在法院系统工作,唐寅书接触了太多鲜活的实例,“眉山法院系统有全国办案标兵朱熊云、全国政法系统先进个人汪智勇,他们作为基层法庭的庭长,经常背着背篓,里面放着国徽,跋山涉水去办案。”仅用3天,唐寅书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和筹备工作,角色也全部由法官们自己来演。
【成果】
法院吹来“清新风”
“微电影‘占领’严肃高地的成功尝试”
观看影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全程有笑点,最后戳泪点的微电影居然是眉山法院的原创作品!不少人惊呼,没想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法官原来这么“接地气”。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片子?市法院院长刘楠列出了一连串理由:文化立市的深刻背景+依法治市的要求+法院内部文化建设+拥有专业的拍摄人才。
“现如今,互联网是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新媒体之一,如何利用好这一全新载体展现法官风采、展示法院形象、开展法制宣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作为该片出品人,刘楠表示,借助微电影展示形象,是眉山法院响应文化立市战略的一个创新亮点,接下会继续结合“依法治市”这一战略部署,拍摄更多好作品,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影片中,庭长“管德宽”说得最多、用得最多的就是“诉非衔接”,而在现实中,眉山党政主导的“诉讼与非诉讼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也于去年3月底,获得全国法院“诉非衔接”改革试点中期评估第一名,其经验做法也被最高法院上报中央,被誉为践行“枫桥经验”的“眉山模式”。
“《我》剧的拍摄初衷,正是力求真实还原眉山‘诉非衔接’工作亮点和基层法制建设经验,并从正面导向切入,倡导人民群众自由选择诉讼与非诉讼多元化渠道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刘楠说。
而对于编导唐寅书来说,拍这部影片的最大意义在于有了单位的支持和肯定,“眉山微电影终于一改往日‘丛林游击’的窘境,也能在全国微电影赛事的‘正面战场’打出眉山的声誉了。”
【拍摄】
14天出精品
“装备不足,就用更好的创意和本子来补”
2013年11月27日,《我在柳江法庭的那些日子》正式在洪雅开机。不过,第一天拍摄就遇到了难题。由于柳江古镇发展快、变化大,头脑中预设的拍摄地已经不能用了,怎么办?改剧本。短短几天就改了7次剧本。一开始,由于演员都是第一次“触电”,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演,最初4天,拍摄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越是急于抢赶拍摄进度,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越是多,我知道这样肯定会毁了片子,索性抛开设定好的剧情,完全放开手来拍,没想到柳暗花明了。”唐寅书说,边拍边改,反而随时都有灵感迸发,效果也更好。在后期制作时,追求完美的唐寅书只要发现一个镜头有问题,便又跑一趟柳江,重新补镜头。
为让电影质量更好,唐寅书在剪辑时经常加班,最夸张的一次是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守在电脑前,“微电影是类电影艺术,它不同于普通视频,讲究‘蒙太奇’应用的后期处理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在剪辑中加入各种特效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中途一旦休息,极有可能会导致创作灵感的丧失和激情的消弱。”
影片播出后,网友评价非常高。但观众不知道的是,全部拍摄是借助一台单反相机+普通闪存摄像机完成的。“条件虽艰苦,但这不妨碍我们拍出好片子,装备不足,就用更好的创意和本子来补,草根的魅力,在于能以朴实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打动人心。”
【号外】
草根剧组 坚持公益梦想
“用镜头宣传家乡,那是必须的”
作为一种颇投当代人所好的艺术形式,微电影现在的确很火。眉山本土微电影走向全国,始于《杀手箴言》,该片摄制完成后,短短时间里便登上土豆原创首页,一夜之间点击率突破一百万。此后,《三岔口》、《男人三十》等多部微电影揽获好评无数。此次微电影再获全国大奖,足见其发展势头之猛。
作为专业微电影拍摄团队“东坡草根映画”的创始人,唐寅书见证了眉山微电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起初只是一群网友图好玩,利用闲暇时间试着拍了部短剧。成品放到网上后,反响还不错,于是我们又接着拍了几部。”谁知这一拍,就根本停不下来,在恶补了大量文学创作和影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后,“东坡草根映画”宣告成立,正式将眉山微电影上升到专业拍摄水平,同时也填补了眉山本土在微电影创作上的空白。
“现在,在不断融入成都文化经济圈的过程中,眉山文化市场也越来越重视微电影潜在价值,但不少人却对微电影的概念一知半解,导致婚庆公司、广告媒体打着‘微电影’的旗号推销自己的婚庆MV和广告短片。”对于这种现象,唐寅书非常气愤,“这种‘伪电影’商业成分太重、植入广告生硬,毫无剧情可言,这非常不利于眉山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东坡草根映画剧组有责任在拍摄非盈利的公益、法治类影片上作表率。”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东坡草根映画’已经获得了单位支持和领导肯定,装备保障也将进一步落实,以后,我们将坚持把微电影当做公益事业来做,尽量在这个商业文化盛行的时代给本土文化留下一块相对纯净的道场修行。”唐寅书说。
(图片由唐寅书提供)
上一篇:丹棱县征集2014年民生工程具体项目 赶紧哦
下一篇:东坡区食品药品监督管局举办食药安全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