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旧时光里的餐饮味道
2017-05-10 10:11:26 来源: 编辑:徐子珊 评论:0 点击:
互联网 时代,餐饮人每天都很忙,忙着天天冲业绩,时时不忘经营成本,每天都在思考变换着营销手段,忙着日总结、周总结、半月总结、月总结……
其实,我们不妨安静下来,看一看在旧时光画片里,餐饮业最初的模样。
在旧时的市井民俗中,找一找餐饮的初心。
1、卖包子
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
不及包子狗不理,又解饱来又解馋。
这是民国初期流传在天津一带盛赞狗不理包子的民谣。这是有字号的店铺包子,而没有字号的包子,则遍布城镇的街头巷尾。一个灶火一摞屉,小贩在一旁随蒸随卖随吆喝:“刚出锅的热包子啦……”悠长的喊声,停住了路过人的匆匆脚步。
2、卖爱窝窝
白粘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面粉搓。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爱窝窝是北方的一种小吃,蒸得又稠又粘的糯米饭,压成小小的圆饼,放上不同的馅儿如红豆沙、绿豆沙、枣儿泥、糖桂花等。用手团成球状,再滚上一层炒熟的江米面。糯软香绵,入口即化。
后来,客人先花钱抽几枚竹签,看有无中奖的记号,中奖的话可以选用不同的碗,压出不同的爱窝窝花纹。一百多年前的人,就已经懂得抽奖促销了!
3、卖元宵
星灿乌云里,浮珠浊水中。
这里的“浮珠”即指汤圆。一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为他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
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时卖,久而久之人们便直接称其为元宵。小贩们出门前将各种元宵制好,用湿纱布盖好,放在挑箱之内。挑子的另一头,支有灶头、锅勺,且带好碗匙餐具和汤水,深得妇孺欢迎。
4、卖金糕
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
金糕又称京糕、山楂糕,是一种用山楂制成的风味小吃。它健脾开胃,消渴化食,是老少喜食的小吃食。金糕做好后,放入一个挎篮,出街前,用小刀将金糕切成大小薄厚不一的长条块,再铺上一块湿白布就可以上街去卖了。
无论冬夏,都是一桩受欢迎的小买卖,尤其是平民小童,一听吆喝声,便已垂涎雀跃。
5、卖猪头肉
猪头肉摊生意忙,此肉大半销乡庄。
很多地方,年终食用猪肉的风气成俗,以此证明家宅富裕。到了明清之际,猪头肉逐渐变成了市井百姓、贩夫走卒的酒菜小食,价格比猪肉便宜得多。卖猪头肉讲究擦黑开张,现买现切,灯影看称,荷叶打包。
6、烤羊肉
立秋时节竞添膘,爆涮如何自烤高,
笑我菜园无可踏,故因瘦损沈郎腰。
烤羊肉的美味,把沈郎的腰肢都要折损了。烤羊肉的小贩们在火炉上加一个套桶,桶内的铁屉子上烤着拆开的羊腿、羊肋、羊排等,任买主挑选。烤熟之后出炉,再用麻绳拴好,另配一包香盐佐料,拎回家去下酒吃,是当时老北京人的一种口福。
7、卖粽子
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
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
粽子商贩将蒸熟的粽子放在一个密封的木箱里,走街串巷地叫卖。遇有买主,当即打开木箱,代食客剖开粽叶,加糖奉上。
8、卖豆腐
豆腐方方似截脂,想干名数孟家扬。
汁能滋养胜牛乳,无怪街头多卖浆。
豆腐不仅好吃,品种还很多。小贩们一般都挑着豆腐挑,上下分很多层,形同两个小货架。每层分贝码放着不同的豆制品。最下边是两层湿豆腐,其他层分别放着豆腐干、熏干、辣干、豆腐皮、豆腐丝、豆腐泡等。
9、卖凉面
凉面是多种面条吃饭中的一种。在夏天,市井百姓都很喜欢吃。尤其是那些靠力气挣钱吃饭的劳苦人,拉黄包车的、赶大车的、木匠、瓦匠等。
凉面担也很有特点,前担上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干净木盘,上面摊着一窝凉面。有人买食时,小贩用筷子将面条挑到碗里,浇上酱油、麻酱、葱花、蒜汁、韭菜末等一拌,香味扑鼻,清凉爽滑。
10、卖雪花酪
酸梅汤、雪花酪,冰盘藕片凉粉罩,
三伏酷暑来一盏,浑身爽快胜冰窖。
清末时,穷人孩子缺嘴吃,却买不起冰淇淋,就想办法制造“土法冰淇淋”。冬天从河上凿下大块浮冰,用草席包裹着放入地窖,藏一个冬天。
夏天取出时,用冰刨子用力反复刨下一盘盘冰渣,在冰渣上兑上鸡蛋清、山楂汁,再撒上几片金糕和果脯,模样雪白,命名为雪花酪。清凉爽口又酸甜香滑,最受孩子喜欢。
这些图画将旧时的市井生活都留印了下来,从中我们仿佛能够听到小贩们的叫卖声,闻到百年前那些小食的香味。
餐饮是虽是一门营生,更是一门沁满人情味的行业。
专心做好食物,用心同客人交流才是生存之本。
上一篇:夏天去眉山这几家店喝冰咖啡就够了 满足一整个季节
下一篇:眉山资深榴莲控力荐花式榴莲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