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今日开门迎客 看古祠焕新颜
2016-04-19 08:56:51 来源:眉山全搜索综合 编辑:admin_zy 评论:0 点击:
文物维修“四原”原则成就维修典范
2013年8月22日,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举行开工仪式。自此,三苏祠建祠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工程拉开了序幕。此次维修,被要求严格按照文物维修的“四原”原则,力争做成文物维修的样本。
作为国家文物局灾后抢救保护维修的重点项目,三苏祠的保护维修从规划到设计、从立项到资金批复,都严格按照程序审批、高标准实施。古建如何维修?工作人员需要梳理、研究、消化、转化三苏祠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传统工艺、文化氛围等文化内容,做到通盘把握,以便维修后不失其本来的面目与历史价值。环境如何整治?要先深入研究川西园林、名人祠堂的特点,植被、景观的调整都要有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就连展陈改造,也按当下的要求做出提升:既要求对三苏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融合公众更易接受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
三苏祠修缮最大的难点是对维修“度”的把控,既要解决病害,也不能过度维修,以保留其历史信息。三苏祠原用木料有楠木、杉木和柏木三种,为了保证“原材料”,避免新木料因水分导致木材收缩,维修人员跑遍眉山、乐山、雅安等地的木材市场,耗时半年多才把材料找齐。为了继承三苏祠建筑中的三合土地面制作、竹编夹泥墙编制如锤灰及灰塑脊工艺、空斗墙的砌筑等非遗工艺,维修都严格采用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此外,三苏祠内匾额众多,且均出自名家,但都存在糟朽、虫蛀、退漆、开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附属文物,三苏祠也采用了传统方法进行修复。
正是这些严谨的工序,使三苏祠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保持了祠堂原貌,保全了文物本体价值。
三苏祠受损最严重的披风榭,在地震中地基沉降导致倾斜,且檐椽糟朽,如今不仅重新拨正,还铲除了水泥地面,采用传统的三合土铺筑。被风雨冲刷数百年的三苏祠,重新恢复了古朴风貌,传统工艺的使用,也使其成为主要技术手段得以传承。
百坡亭 张磊 摄
环境治理 再现川西园林风采
然而,三苏祠维修并不止于文物本体。在历代扩建中,三苏祠形成了以祠堂区为主的三进院落,以及周边自由景观的园林式建筑。为了提升景观环境,三苏祠以文物保护思想为指导,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局部修复调整;以三苏文化为主线,修复了现有的连鳌山等景观节点;对后期加建的水泥亭廊进行拆除,改建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苏祠廊、天香亭、楚颂亭等景观小品。根据现有的景观和四川传统的造园手法,对道路局部走向也进行了调整,使其曲折有致,步移景异。
园林因水而活。地震后,三苏祠水体受污,流动受阻,气味难闻,加之水岸生硬,荷叶满塘,水景灵动消失,“百东坡”不再。怎样整治景观环境?此次维修充分考虑了水量、清澈度、流动性、水岸的形态等因素,不仅解决了景观水体因渗漏受污的问题,还提高了局部水位,使整个园区景观水域循环流通。再加上水岸形态、水生植物和水体景观的协调,经过治理后,三苏祠水面空间开合有度,水景与建筑、植物相映成趣。
如今,三苏祠既有祭祀特征的礼制建筑,又有古典园林风貌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茂林修竹。既有按传统形式进行错拼铺墁的红砂石道路,也有原址重建的6座或古朴厚重、或灵动雅致的桥梁,还有数百年历史的参天古树。三苏古祠经过此次彻底修缮将再次焕发青春,承载着千古流芳的东坡文化,将继续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散发独特的魅力。□张建华 陈春梅
披风榭 杨正南 摄
来凤轩 张磊 摄
上一篇:4月23日 蒲江官帽山徒步摘樱桃
下一篇:4月24日 天府花溪谷休闲徒游